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128 > 正文

为何你总用道德绑架来为自己开脱

摘要: 为何你总用道德绑架来为自己开脱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为何你总用道德绑架来为自己开脱只是给自己吐吐槽人都说大学是个小...

为何你总用道德绑架来为自己开脱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为何你总用道德绑架来为自己开脱

只是给自己吐吐槽

人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我算是足足的体验了一把社会中的阴险自私了。

有时候会认为自己是个自私的人,或许是在某件事上没有及时帮助别人能让我思考很久。

现在很多人都在侃侃而谈拒绝道德绑架,提倡尊重本心。好像大家都因为这些话为自己的自私找到了一个借口。我不愿意干的事别道德绑架我一定要这样做之类的...

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班级里一门课需要分组学习,大家自己组成4到5人组。本来大家都自然的分成4人组这样人数是正好的,可偏偏有几个人分成了5人,到最后剩下了我高中同学我称她小心好了。

小心平时挺不招人待见的,就是那种内心脆弱敏感的小公主,交朋友也没个定性,三天两头换朋友。她觉得没有人愿意喜欢她四处询问没有人愿意让她加入实在伤心,想要退学回家。当天就打电话给妈妈连夜回家了...

经过了一天班主任让开班会,会上讲了小心的事情。本来我们就是幼师专业的很多事情考虑角度就是要从孩子出发。这也没错。班主任的激动表示伤心的话语像石头一样砸向我们也砸在我心口!

我开始自责,那晚她是问过我的。我闪烁其词和躲避的回答或许伤了她的?。如果我帮助她或许就不会这样了。

可是往深了想,这件事的发生是有征兆的。班长小蓉跟小心是同寝室的曾发生过矛盾。我不敢说这件事是她引起的,但是她的情绪绝对会影响到那一群人...这怎么讲呢

过后看见有人发了条朋友圈说自己被道德绑架...

我真的很想说,何为道德绑架。我认为很多人都理解都是有误的

当我们遇到一个坏人,我们当然不应该去同情他不应该用道德绑架人们去原谅他。可是同学小心并没有犯法吧,也没有伤害别人。只不过内心脆弱一些需要多点的关心罢了

何必扣这么大一顶帽子呢!我庆幸我遇到一个做事认真的班主任,但是不看好他太相信有些人的只言片语。

只能说我还太嫩,貌似不懂怎么样轻松的和各色人打交道。所以面对她们我竟然无言...

心情有些沉重...

心理学:欠钱不还,还说出无耻之话,其实是有廉耻心的表现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人际交互作用,这种机制使得人们在接受他人恩惠之后会有偿还的想法,且对他人的回报至少要等于或者大于人们之前所接受的恩惠。

正是由于人际交互作用的存在,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持,这种机制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只要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

但是这并不妨碍有些人“恩将仇报”。

看起来似乎他们已经把曾经受到别人恩惠一事忘记了,或者胡搅蛮缠,通过其他方式来拖延、否认自己应当的回报行为。

生活中对这种情况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就是欠钱不还还有理,以至于人们讽刺道:借钱的时候,我是大爷,别人是孙子,还钱的时候,我是孙子,别人是大爷。

那些借钱不还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没有廉耻之心吗?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他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个体就会感到认知失调,继而产生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会促使人们改变某种态度或者行为,以恢复认知的协调。

当一个人借钱不还时,实际上他会产生新旧经验的矛盾。因为过去他曾承诺某一时间会还钱,但是其当前的行为却违背了当初的诺言。

这种旧有经验和新的行为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就是新旧经验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正是认知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简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现在做的事和曾经说的话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感,并且促使他们通过改变行为或者态度来恢复认知的协调,由于行为已经发生(不还钱),因此他们便只能通过改变态度来消除这种由不履行承诺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例如,他们会编一些谎言来证明自己现在过得非常困难,根本就没法还钱,他们甚至会真的认为自己很穷,哪怕这并不是事实。

这种“自欺欺人”实质上就反映了个体正在寻找新的认知因素来促使认知达到协调状态。

此外,除了新旧经验的矛盾,认知失调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即观念层次的冲突。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观念层次评价,会得出矛盾的结论。

例如,一个中国家庭的人遇到家人和他人吵架,而正义在别人那边,其行动决策就会面临失调。

从人际关系角度讲,他应当帮助家人,而从道德、正义的角度讲,他又不应该站在家人这一边。

同理,借钱不还的人也会面临这种观念层次的冲突,对于他们来说,“理”和“亲”只能择其一,然而他们选择了“亲”。

即仗着关系亲密而不还钱,同时他却失去了“理”,失去了道义和承诺,这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于是他们就会通过指责他人不顾友谊、重利轻友这种方式来增加新的认知因素。

这时他们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

朋友重利轻友要求自己马上还钱,而自己因为经济困难无法偿还,此时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无能为力的弱者,而朋友则变成了一个眼里只有钱的人。

由此便能消除由自己不信守承诺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很多人认为,这种欠钱不还的人没有廉耻之心,但其实并非如此。

正是因为他们有廉耻之心,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才会自欺欺人,才会攻击对方以求得认知的协调。

若一个人没有廉耻之心,那他借钱不还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而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我为什么要还钱?”

研究者对长期有关态度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人们经常运用的自我防卫策略主要有笼统拒绝(我不相信)、贬损来源(贬损信息传达者)、歪曲信息和论点辩驳。

而那些借钱不还还有理的人所使用的策略正是贬损来源,即当个体面对接受信息与原有态度不一致的压力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断定信息的来源不可信或者具有消极性质,以此缓解压力。

借钱不还的人的态度和要求他还钱的人的态度是相反的,为了保留面子,他们会采取态度防卫策略来为自己开脱。

这时他们就会指责他人太看重钱、不顾友谊,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一种态度的自我保护。

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倾向,之所以他们讨人厌,是因为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害了别人、违背了承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发表评论